在冬日暖阳中,漫步于碌曲县尕秀村,天朗气清,宁静祥和,时不时传来牧民们悠远的歌声。目光所及之处,几乎看不到一片纸屑,干净整洁的环境为秀美的牧区添色不少。“不光我们这里,整个甘南州的环境都是这样。”村民自豪地说。
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无垃圾,甘南州打赢这场“环境翻身仗”的制胜法宝,就是坚定不移地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指出,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作用大、影响面广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一场声势浩大、意义深远的环境攻坚战已经在陇原大地拉开大幕。
全域无垃圾的“甘南样本”
6月28日,全省全域无垃圾现场推进会在甘南州召开,与会人员在观摩了合作市当周街知合玛村、桑科草原湿地旅游景区后,大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全省经济较为落后、地广人稀的市州,却率先启动了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着实不易。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指出,城乡环境整治看起来好像事不大,也是一个多年以来一直强调的老问题,但其内涵之深、外延之广、作用之大,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意义绝对不能小视。
城乡环境整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山川秀美幸福美好新甘肃重要指示的具体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首要前提,也是提振各方面精气神的生动载体。
甘南州“环境革命”的成功就是有力印证。
虽然顶着“九色香巴拉”的光环,但“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习惯,一度使甘南这片美丽的山水黯然失色。草原上、道路旁、河道中、水沟里到处都是垃圾,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的脏乱日积月累,广大农牧民“人畜混居”的积习根深蒂固,城乡接合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久拖不决……
直到2015年,在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后,甘南州自加压力,为这个创建目标加了3个字——无垃圾。通过干部带头,动员群众参与,甘南州各地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
同时,甘南州每年选择60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作为旅游专业村,按照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
首先,在政策上,从重点整治到逐步拓展,形成了一套常管长治机制,这个闭环运行体系,保证了整治成效不反弹。其次,在主体上全民参与,无论职位高低、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必须每周定期上街整治,万里草原人人都是环卫工。再次是空间上全覆盖,囊括了每一个角落。还有时间上全天候,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做到了及时随时保洁,并且在考核全过程将责任细化压实。
天道酬勤,非凡的努力取得了丰厚的回报,2015年至2016年,甘南州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持续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人数去年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4.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48个百分点。
如今在甘南,全域无垃圾已经成为甘南州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生态信仰”和“环保自觉”,形成了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掀起全域无垃圾热潮
做到并不是神话,想不到才是枷锁。
全省全域无垃圾现场推进会召开后,各级各部门迅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林铎书记、唐仁健省长批示、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积极推动。
8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全省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2017—2020年)》,《行动方案》明确,各市州要在全面排查城乡陈年垃圾堆弃情况的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在规定时限内,全面清除辖区内所有陈年垃圾,达到视野之内(村镇周边、交通沿线、景区周围)无垃圾的要求,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到2019年6月底,全省所有乡镇垃圾转运场(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9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甘肃省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决定由省住建厅牵头,并确定了25个省直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完善了全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机制。
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各省直成员单位结合本部门职能,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
省住建厅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助推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高分中心合作,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排查农村乱堆乱放形成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分析判定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点14706个,基本摸清了广大农村陈年垃圾底数。目前,垃圾点卫星图及垃圾点位信息已下发各市州进行现场核查清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积极开展全省污水处理厂运营达标行动,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突破行动,不断提升城乡污水垃圾处理水平;
省发改委加强规划和政策支持,2017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92亿元,支持了43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时,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申报重点;
省环保厅以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城乡污水处理、农村地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垃圾焚烧企业废气排放等方面为重点,全面强化监督管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省旅游发展委结合全省4A级景区年度集中复核检查,对全省14个市州81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了全覆盖、拉网式的督促检查,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今年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743座,力争在年底前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1198座;
针对农村改厕,省爱卫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敦促各地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开展农村改厕工作。
各成员单位齐心合力,全力全方位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
齐抓共管 效果显现
四个月来,全省各地将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集中清理陈年垃圾、整治全域环境,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4个市州均已成立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相关办法和意见,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保障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长期化、经常化。特别是在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办法,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工作。
——嘉峪关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市委、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在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的带动下,11月17日,嘉峪关市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兰州市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不落地”收运、餐厨垃圾全收运、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集中收运处理的管理模式;从今年起,市、区县财政按人均10至30元标准列支农村保洁专项资金,保障资金落实;
——临夏积极创新运营模式,计划对全州8个县(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商业化管理运营,引进中康科洁、中科公司等保洁公司,对全域城乡保洁、垃圾收集、清运进行一体化服务。广河县、临夏县通过以粮改饲,有效解决了乱堆乱放和随意焚烧带来的污染;
——武威市强化村镇环卫队伍建设,各级乡镇、村组均已建立保洁队伍,覆盖率达97%;
——金昌市以“三化”为举措(市容美化、城区绿化、功能优化)、以“四治”为重点(村容村貌、农村垃圾、生活污水、面源污染治理)、以“四清”为目标(水面、地面、立面、景区清洁整治),举措实,行动快、责任到位,达到初步效果;
各市州在督查方法上,更是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嘉峪关市设立4个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督查考评组,实行周督查、月排名,对季度综合测评排名靠前的单位和城乡社区各奖励资金10万元。
从量变到质变,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创造。如今,在各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发生在陇原大地环境的变化正在悄悄让城乡面貌展露新颜。